瀏覽次數:次
4月21日一大早,西咸新區一家連鎖藥店的貨架上一批新藥準時上架,此前,它們經歷了一段怎樣的旅程?讓我們一起走進全國最大的醫藥及醫藥冷鏈單體倉庫陜西數字醫藥產業園一探究竟。

22米螺旋輸送機,助力海量出貨
在陜西數字醫藥產業園里,載滿貨物的卡車每天往來不息,叫號信息展示牌上清楚地顯示著車牌號、收貨人等信息,貨車司機們在現場廣播的引導下有序前往對應月臺送貨、取貨。“在這里送貨,我們可以提前一天在手機上預約時間,現場叫號,依次到指定月臺卸貨,送入倉庫,非常方便。”司機李師傅說。
倉庫的一樓,工人和AGV機器人高效協作,將經過檢驗、復核的藥品投送至輸送線入口。“AGV機器就像高級掃地機器人,它能夠精準識別線路信息,并搬運到指定位置,有效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效率。”產業園負責人海川醫藥總經理肖作紅介紹,倉庫內建有3臺螺旋輸送機,其中一臺貫穿一樓至五樓,高達22米,也是整個庫區內的“大動脈”,可保證海量貨物高速出庫。
貨物進入輸送線后,從一樓入庫至自動化立體庫,這片區域是機器人值守的“黑燈工廠”,可實現全天無休。自動堆垛機、輸送線、機械臂和自動貼標機協同配合,將藥品精準地送到特定地點,全程自動化作業。
出貨時,機械臂會自動分揀出庫貨物,與AGV機器人無縫銜接作業,用“頭”穩穩頂著貨物,快速運送至分揀臺。隨著電子標簽分揀、人工復核打包、自動貼標出庫、螺旋輸送機傳送、滑塊分揀機運送等一系列“絲滑”操作,藥品被傳送到相應集貨區,配送司機通過平板輸入訂單信息便可自動取貨。
“我們庫內10臺堆垛機支持2.2萬個托盤位連續作業,每小時可處理450托。去年‘雙11’期間,在它們的幫助下,倉庫日出庫達到了27.68萬條。”肖作紅介紹,園區還搭建了國內首個實時掌控物流中心出庫節奏和庫房溫濕度的孿生平臺,并建設了全覆蓋的庫房監控平臺,在保障在庫藥品質量安全的同時,還可全面掌控庫房情況。
園區的數字化轉型于2023年完成,肖作紅介紹:“以前的倉庫可不是這樣。老園區當時已經無法高效保障客戶需求,有時很想當天給客戶發貨,但受制于園區情況,只能晚一點出庫。”如今完成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后,這里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醫藥單體倉庫、醫藥冷鏈單體倉庫,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醫藥流通集散樞紐。
數字化轉型,日供萬家客戶
數字化轉型后,為倉庫帶來了哪些變化?
“最大的變化還在效率上。”肖作紅說,目前,陜西數字醫藥產業園海川醫藥物流中心日出庫量達3萬箱,每天可向上萬家終端客戶發貨,流通網絡覆蓋西部70余個城市和10萬家醫院、藥店和千余家醫藥電商企業,“這個數量在之前的老庫區是不可能實現的。有了這樣一套完整的數字化倉儲系統,我們的市場不斷擴大。”
當前,陜西數字醫藥產業園已入駐陜西海通醫藥有限公司、重慶醫藥集團陜西有限公司、陜西偉業醫藥有限公司3家總產值超100億元的大型醫藥企業。2023年完成轉型升級后,園區當年銷售額突破120億元,較2020年傳統醫藥園區銷售額增長119%。
借助高效的硬件設施,園區引導入駐企業通過優勢渠道采購質優價廉的藥品入庫,共享倉儲模式也無須企業大量鋪貨,就能夠享受庫存豐富、品類完善的供應鏈服務。以往“一企業+一倉庫+一車隊”的模式被打破,企業不用建單獨的標準倉,想用多少貨品可以隨時取用,冷庫制冷、系統維護、人員成本等費用都可以省下來,部分企業運營成本能夠下降約75%。
能夠開展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為給轄區企業數字化提供有效支撐,西咸新區在完善傳統數字基建的基礎上,全力促進超級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創新,加速布局5G網絡、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灃西新城、灃東新城建立了空天超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先后引進落地了中國移動陜西數據中心、中國聯通西安數據中心、中國電信陜西分公司智慧云服務基地、陜西廣電網絡產業集團總部基地四大運營商數據節點中心,機架數量建設達到3萬個,出口帶寬數據傳輸能力超過30T,服務器的存儲能力超過100萬臺。

隨著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西咸新區先后引育了華中數控、海爾卡奧斯等優質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打造了以三一智能制造產業園為代表的“燈塔工廠”,綠能慧充等6戶企業入選陜西省DCMM貫標試點企業,同力重工同力云大數據平臺等4戶企業產品入選省級數字化典型應用場景,同時與陜西省數據和政務服務局共同打造“數據要素產業創新聚集區”,構建數據要素交易“產業鏈”,構建數據要素產業研究院、數據要素產業聯盟,越來越多的新區企業加速走上了數字化轉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