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如何提高職業農民的培訓效果,助力脫貧攻堅?怎樣深化產業扶貧,推動農產品產銷兩旺?在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們獻計獻策,暢所欲言。
建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
助力脫貧攻堅
省政協委員劉玉鳳表示,近年來,結合脫貧攻堅及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國家安排了大量的資金開展各種培訓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培訓資金的有效性,提高培訓效果,助力脫貧攻堅,她建議,成立陜西省職業農民培訓中心,統籌規劃培訓工作,這樣避免了全省需受訓者的重復培訓或者不能受訓的情況。
劉玉鳳說,目前,培訓的主體主要是科研院所的專家,面太窄,隨著新業態的出現,企業的技術人員、協會的負責人,第三方培訓機構等擁有大批專家,具有豐富的技術及培訓經驗,所以,培訓中心應建立專家資源庫,擴大培訓主體,可根據實際培訓需要抽取專家。
為了提高培訓效果,她建議,實行“三分”培訓,即分層次、分內容、分季節,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一是培訓基層技術人員(農技推廣站、扶貧一線等),讓他們更新知識技術,直接服務于生產,指導培訓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產業帶頭人等精英農民,開展新的經營理念,創業創新的方向,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等方面進行高層次的培訓。二是把需要技術及其他方面培訓的農民,按照所需知識、技術的不同,分班分內容培訓。三是結合每個季節的關鍵技術及經營管理開展培訓。
講好品牌故事
提升消費扶貧成效
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在各級政府部門大力推動下,消費扶貧成效初顯。為了推動消費扶貧進入快車道,省政協委員葉利生建議,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強化農技力量對貧困地區農業生產、農產品改良育種等方面的指導,提高農產品質量。引導信譽良好的本地龍頭企業或成規模的專業合作社同當地貧困村簽訂長期收購協議,收購的農產品由龍頭企業現代化流水線生產和質檢,取消小作坊,保證產品質量升級。讓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與各家電商平臺簽訂供銷合同,共同建立線上線下扶貧農產品營銷推廣體系,讓好東西賣出好價錢。
他建議,進一步融合資源實施扶貧品牌培育行動。鼓勵當地立足傳統農業優勢,深入挖掘資源潛力,集中力量開展特色“扶貧品牌”創建和文化塑造,比如富平的羊奶、柿餅,銅川的香菇、中藥材保健品等。充分發揮“媒體+電商平臺”在“扶貧品牌”宣傳推廣方面的作用,講好品牌故事。打通電商渠道的線上線下聯動,出臺政策引導各類電商平臺加入“消費扶貧”行列,鼓勵和引導電商企業增設扶貧專館/專賣店、主推扶貧農產品。
出臺政策加大各單位扶貧農產品采購力度。讓各類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扶貧農產品,加大普通消費者對貧困地區產品的支持力度。同時,政府對參與消費扶貧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社會組織、電商平臺,采取適當方式給予表揚激勵,形成社會關心、人人參與、倡導消費扶貧的良好社會氛圍。
“后扶貧時代”需延長產業鏈
推進市場化
“產業扶貧是‘造血式’扶貧,是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的希望和根本,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陜西省委員會建議,在“后扶貧時代”的脫貧攻堅工作中,盡快建立防范化解產業扶貧風險機制,持續推動農產品產銷兩旺。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陜西省委員會建議,搭建產業信息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強化產業風險預警機制,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提高應對市場競爭能力。強化產業項目后續技術配套跟進,加強扶貧產業管護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推動產業融合,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聯動,積極發展智慧農業,采取“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貧困地區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貧困群眾依托新型業態就地創業就業,擴大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針對產業扶貧,省政協委員趙水利建議,做好產業項目的規劃謀劃,充分調研論證,變同質化為規模化,規模化為市場化,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扶貧產業面上覆蓋、點上提升。深挖有發展潛力的傳統產業,鼓勵引導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和項目建設,依靠龍頭企業的技術和科技支撐,加強農產品的開發包裝,培育地域品牌優勢,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打開市場銷路,延伸產業鏈,促進產品效益提升。
建立長效機制
嚴控脫貧人口返貧
“一方面我省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成效可喜可賀,另一方面,因各種因素導致返貧現象時有發生令人堪憂。”省政協委員王書正在調研中了解到,返貧的原因包括因天災人禍返貧、因病殘返貧、通過“輸血”脫貧因“斷血”返貧、脫貧基礎較弱而返貧等。另外,接近貧困線的邊緣戶也易返貧。
王書正認為,目前確保低收入人口穩定脫貧特別是建立長效機制,嚴防脫貧人口返貧成為我省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著力點。為此,他建議,一方面要教育廣大干部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鞏固脫貧成果,建立防范返貧機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堅持不懈,把防止返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對廣大貧困戶加強扶貧扶智扶志教育,通過教育增加致富本領,增強致富信心。
他還建議,堅持不脫貧不脫鉤,建立防范返貧工作督查考核機制,確保責任落實,克服不負責任和弄虛作假現象發生;建立返貧預警監測機制。把建檔立卡數據和教育、衛生、民政等信息互聯互通,精準掌握動態,及時預警研判,主動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防止返貧。
“脫貧政策和持續包扶,是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的根本保障。”王書正表示,要制定政策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堅持政策不變,隊伍不撤,支持不減,以此鞏固脫貧成果。要嚴格標準,嚴把貧困退出關,確保脫真貧、真脫貧。筑牢脫貧產業基礎,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治本之策,圍繞發展脫貧產業,努力提高“造血”功能。
同樣關注脫貧群眾返貧問題的還有省政協委員車建營。他建議,要搞好已脫貧群眾情況的動態監測,適時開展脫貧“回頭看”。對返貧人口要及時建檔立卡進行幫扶,解決好攻堅初期“兩不愁三保障”缺項漏項和不達標問題,確保攻堅末期脫貧戶全面達標不降檔。同時,要突出重點高度關注移民搬遷后生活成本增高、孩子大學畢業沒有及時就業、大病初愈又要繼續治療、缺乏技能就業不穩的貧困群眾隨時可能返貧問題。對已脫貧摘帽縣實行“四個不摘”,即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繼續加大產業就業、健康扶貧、消費扶貧和保障性扶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此鞏固提升脫貧質量,多措并舉防止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