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年來,西咸新區結合“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主題,不斷探索“放管服”改革新機制,在做好基層管理和服務相結合方面,堅持把抓好網格化服務管理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性工作,建立網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務、多元化參與、信息化支撐的西咸新區社會服務管理網格體系,及時解決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突出問題,通過提升管理服務“軟環境”,為新區優化營商環境打造了新路徑。
一、具體做法
一是注重高位推動,強化頂層設計。按照“智引思路、慧聚西咸”定位,圍繞“加強基層建設、優化基層服務、完善基層治理”的主線,按照“一個組織架構、一張基礎網格、一支網格隊伍、一套信息系統、一套管理制度”的基本構架和“綜合管理、數據共享、快速處置、依法治理、源頭預防、服務群眾”的思路,將黨建、綜治、司法、城管、應急、環保、市場監管等社會治理一線業務集中整合納入基礎網格,構建“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網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務、多元化參與、信息化支撐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及時解決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突出問題,實現基層治理全民參與、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二是注重科技支撐,強化系統功能。按照常住300—500戶或1000人左右為單位劃分網格,共劃分基礎網格網格1089個,全部地圖標注和統一編碼。根據業務需要實行“一員一格”、“一員多格”、“多員一格”,實現業務網格與基礎網格相互包容,形成“一盤棋”的綜合治理網格化管理模式。將適合通過網格開展的涉及基層社會管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務、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第一批107項管理服務事項納入網格。開發統一的社會服務管理應用系統,實行入格事項統一協調處理機制和網格信息統一動態管理機制,把公共服務和管理事項延伸到網格,按照發現上報、分拔派遣、處置反饋、任務核查、考核評價、事件歸檔及時處理網格內事件,實現精細化、動態化、智能化服務管理。
三是注重資源整合,強化信息共享。按照“四標四實”(標準作業圖、標準地址庫、標準建筑物編碼、標準基礎網格,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實有設施)原則,建立覆蓋各個方面內容的互聯互通、融合共享的基礎信息數據庫,實現村(社區) 管理和服務數據統一采集、動態管理。編制《西咸新區綜合治理信息資源目錄》,各部門對照梳理、匯總各類數據資源,納入綜合網格系統,采集并整合了人、地、物、事、情、組織等信息數據116萬余條,為系統運行提供數據支撐。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路”,使數據“孤島”變“鏈島”,為摸清底數、精準施策、有效推進全域治理打下基礎。
四是注重多元共治,強化網格功能。整合基層行業執法力量,成立街鎮綜合執法大隊,將10類551項執法事項交由街鎮行使,鎮街設立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分派或協調處置網格內各種力量上報的事項。整合現有各類協管員、信息員資源,建立860名專兼結合網格員隊伍,網格員對本網格內的服務管理事項負直接責任,全面負責網格內基本信息采集、矛盾隱患排查、事件發現上報、處置結果核查和服務群眾等工作。網格員通過“治惠西咸”APP采集的事件自動流轉分派給相關責任部門辦理,并持續跟蹤問效預警,實施不同緯度的管理、監督、服務、執法等工作,實現事件全過程“一站式網上運行”、“全鏈條可溯可控”。截止2020年5月,累計收到網格員上報事件9132件次,已辦結8829件,辦結率達96.68%,平均辦事效率提高38%。
二、工作成效
一是網格化+信訪,織牢源頭“管控網”。將網格員日常巡查走訪和群眾來信、來訪及網上信訪事件納入社會治理網格化平臺,將歷史時期信訪事件進行比對分析,對近期信訪問題可能高發的重點區域、重點問題、行為方式、激烈程度等進行科學預測。同時,對已上訪人員,特別是重點利益群體人員,進行建模畫像和人臉識別,提前預判上訪人員思想動態、勾勒行動軌跡,及時掌握矛盾動態,落實化解措施,切實做到矛盾發現在網格、社情研析在網格,問題化解在網格。2019年新區進京非訪和赴省集訪分別下降24%和98%,網上信訪群眾滿意率達97.13%,全省排名第三。
二是網格化+掃黑,織牢綜治“平安網”。將中央交辦、上級轉辦、本級受理群眾舉報涉黑涉惡類線索,從舉報線索涉及犯罪類型、被舉報人身份、線索涉及領域行業等多維度進行聯動分析比對,自動排列生成各領域、行業、群體涉黑涉惡類線索分布圖,實現線索智能化管理,提升線索核查精準性和及時性。通過對已辦案件的智能分析,進一步梳理出黑惡案件高發、易發的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人員身份,為進一步制定整改落實方案和長效機制提供了客觀依據。例如,對黑惡案件比對分析后得出違法毀田挖沙、套取征拆補償款、違法渣土清運易發多發,村“兩委”干部被舉報人數明顯高于其他人員,為新區開展重點專項整治及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指明了主攻方向。
三是網格化+審批,織牢民生“服務網”。響應群眾服務需求,把能夠由城鄉網格員代辦的服務管理事項全部交由網格員代辦,對網格內人員的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動態管理和服務,通過編制網格員審批事項清單、優化審批方式及流程、推行審批(服務)結果“快遞送”等方式方法,網格員可上門代辦事項近200項,讓辦事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切實縮短各項手續辦理時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享受零距離、高質量的一流服務,最大限度整合公共資源,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四是網格化+消防,織牢安全“防護網”。結合網格化系統中標準化的防火巡查要點和隱患整改閉環,將消防檢查、巡防、宣傳納入綜合網格工作,設置消防智能巡查標簽4064個,電氣火災預警系統2113套,消防用水監測430套,建成76個微型消防站,安裝無線煙感探測器2861個,實現消防安全監管對象、責任人員、隱患排查、隱患整改和考核獎懲“五落實”,全面提升社會面火災防控能力和綜合應急救援能力。
五是網格化+城管,織牢監管“責任網”。通過網格員、熱線、視頻探頭等信息獲取渠道發現涉及街道秩序、智慧市政、智慧環衛、智慧工地、智慧綠化園林、智慧公園、城市垃圾、城市公共服務等問題后,第一時間將問題信息發送至指揮中心,由指揮中心受理,將任務派遣至相關責任部門處理,形成上報、派遣、處理、反饋、核實、評價的閉環運行模式。據統計,城管問題人力資源成本降低了40%,90%以上的事件問題能在8小時內得到處理,80%以上的部件問題能在3天內得到處理,發現問題數量和處理時效大幅提高,城管工作開始由被動向主動、由靜態到動態轉變。
三、工作經驗
一是試點先行,全面鋪開。2018年新區選擇了轄區基層治理底子較好的灃西新城釣臺街道和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先行先試”,分別在網格化治理運行機制和網格員隊伍建設方面進行探索;2019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域鋪開。2020年新區將結合5G資源、智慧安防小區、智慧社區等建設,各新城明確一個小區,開展社會治理現代化小區試點工作,預計年底建成小區治理平臺,將社會治理工作延伸至小區。
二是聚焦問題,靶向施策。為及時掌握、客觀反映各新城平安狀況,加強過程管理,提升平安建設的科學化水平,新區依托社會治理網格化平臺,構建了西咸新區平安指數模型。模型共包含8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123個三級指標。通過定期對各新城轄區內刑事、治安、消防、交通安全、環境污染、生產安全、公共衛生等案(事)件發生時間、地段進行動態監測、智能化分析,自動生成平安狀況運行指數和運行圖。指數數值的高低直接客觀反映新城的社會平安狀況和平安建設的工作成效,也可以準確分析評估社會平安狀況和態勢,通過督查相關責任單位進行整改,以倒逼機制增進平安建設工作動力。群眾通過平安指數,能一目了然知曉各新城的平安狀況,還可以根據平安指數的變化,監督整改工作的落實,并積極參與到居住地平安創建工作中來。新區2019年公眾安全感由2017年的87.8%提升至98%,群體性事件由4件下降為0件,新區法制化營商環境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是強化措施,有效推進。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印發了綜合網格《工作方案》《工作制度》《入各事項》《網格員管理辦法》等文件,建立指揮調度制度和通報制度,規范日常工作流程,使群眾的訴求與呼聲能夠“自下而上”及時、準確地傳遞與掌握。強化考核促進,制定專項考核辦法,統籌推進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水平提升工程、社會服務管理綜合網格建設工作的過程性考核,確保工作有人督辦、問題有人研究、數據有人查看、治理有人把關,推動工作責任落實。同時,將網格化服務與新區的便民服務“三服四化”便民服務改革相結合,充分發揮基層網格員在基層政務服務中的幫辦代辦作用,為轄區群眾提供了全方位的“五星級”服務,確保新區群眾辦事“大事不出鎮(街道),小事不出村(社區)”,為新區營商環境的優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西咸新區黨工委政法工作部、涇河新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