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日前,2025年(第七屆)全國人才工作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結果正式揭曉,在全國近1200個參評案例中。西咸新區黨工委人才辦報送的《“人才鏈主”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陜西省西咸新區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新路徑案例》脫穎而出,榮獲最佳案例獎。
復合型人才串聯校地企

作為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的實踐主體,西咸新區的重點探索方向,是為兼具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理人等多重身份的創新創業人才全面賦能,推動這類人才成長為“人才鏈主”。
這類人才并非傳統單一領域人才,而是集科學家、工程師、經理人和政府干部身份于一身,具備“懂技術、敲開門、搭上話、能合作”的疊加優勢。他們既能將理論研究中的科研“潛力”,轉化為企業急需的技術“實力”,更能以自身為紐帶,串聯高校、地方、企業三方,讓 “論文寫在生產線” 從理念落地為實際實踐。
三維機制構建保障體系
要讓“人才鏈主”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完善的支持機制是關鍵。西咸新區通過三維度聯動,搭建起全方位保障體系:
身份賦能:依托陜西省“博士服務團”,引進高校科研人才到產業部門和園區掛職,借助政府身份與平臺的公信力,幫助人才快速對接企業并獲得認可。
精準牽線:配套建立“人才鏈主”掛職鏈條,推行“產業+專業” 雙選模式,以園區、企業和產業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匹配高校院所及對應專業,確保人才能力與需求精準契合。
政策支持: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等省內重點高校開展校招共用引才用才,為服務校企合作的“人才鏈主”打通高校與企業雙向流動通道,同時提供薪酬補貼等激勵措施,保障其長期、可持續賦能。
首批案例凸顯成效
在三維保障機制支撐下,“人才鏈主”在高校、政府、企業三大場景中各司其職,成為串聯資源的核心紐帶:高校端化身“四鏈融合編譯官”,推動科研成果走向產業;政府端擔任“四鏈融合踐行者”,參與政策制定實現精準服務;企業端充當“四鏈融合加速器”,提升校企協同創新效率。

首批“人才鏈主”已經在西咸新區交出亮眼實踐答卷:西安交通大學馮國棟教授通過省委“博士服務團”掛職新區,與陜西天海創能合作建成西北首個氫能檢測研究院,攻克氫能“卡脖子”技術,打造西北首條年產20萬平米氫氣檢測材料生產線,并組建10余支校企聯合團隊;該校李元副教授聚焦企業需求,推動校企對接,助力5家企業通過陜西“四鏈融合”揭榜掛帥評審、8家企業獲批項目立項,累計申報金額達1580萬元,破解政策資源錯位、企業融資不順等問題。
下一步,西咸新區將繼續整合“學校供平臺、政府賦身份、自身有技術、企業懂市場、政府助融資”的多維優勢,引導高校創新創業人才以“人才鏈主”身份扎根產業一線,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構建“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