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日,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姜建春圍繞新區貫徹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為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國家級新區力量接受了記者采訪。
近年來,特別是去年西咸新區體制機制調整以來,新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舉全區之力建設秦創原總窗口,全力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經濟社會發展開啟嶄新局面,實現了“十四五”高點起步、順利開局。
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六個打造”奮斗目標和九個方面重點工作的戰略部署,為全市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提供了抓手。西咸新區將堅守初心使命,加快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建設、西安—咸陽一體化核心承載區和西安都市圈重要板塊的建設,扎實推進九個方面重點工作在西咸新區落地落實,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國家級新區力量。

創新城市發展方式 推進城市綜合能級提升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國家城鄉融合試驗區建設,在空間布局、城市建設、產業支撐、社會治理等領域積極探索、大膽試驗,打造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范例。實施新軸線區域新一輪建設計劃,構建西安都市圈核心區“承東啟西”的發展軸;以能源金貿金灣片區、創新港片區、灃東絲路中心片區等為重點,建設一批生產、生活、生態相得益彰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到2025年,城市能級進一步提升,新增建成區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新增常住人口30萬人以上。

加快秦創原總窗口建設 推進創新驅動能力提升
按照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的“四主”原則,加快秦創原總窗口建設,重點推進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建設,構建秦創原總窗口“三器集群”。積極與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院所攜手合作,以人才工作為核心抓手,通過打造“人才池”“資金池”和“專利成果池”,不斷做優秦創原總窗口創新生態,形成創新要素聚集的“創新群”、優質龍頭企業聚集的“企業群”和與區域發展需要匹配度高的“產業群”,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庫企業”梯隊群。我們將在秦創原總窗口的“總”字上再下功夫,強化總窗口、總展示、總統籌、總調度、總協調等功能。2022年新增科技型企業1000家以上,隆基綠能、三一智能、創維家居、梅里眾誠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到2025年,一批引領性原創性重大成果實現突破,一批高體量高效益重點項目落地建設,秦創原總窗口建設格局基本形成,成為全市和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加速西安—咸陽一體化 推進協同發展水平提升
全面融入西安都市圈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推進關鍵領域一體化步伐。加強規劃融合,主動將新區各類規劃納入市級相關規劃,努力實現一張藍圖、一體建設。加快建設與中心城區互聯互通的5條道路,梳理實施一批基礎設施一體化項目,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圍繞環境保護、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一體化項目、推出一批一體化舉措,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邁出更大步伐。
構建現代產業發展體系 加快產業鏈條水平提升
圍繞省市確定的重點產業鏈,西咸新區將加速推動產業聚集向產業聚焦轉變,不斷完善具有西咸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實施“制度創新、主體培育、平臺搭建、產業升級、載體建設、環境營造”6大工程,打造先進制造、電子信息、臨空經濟、科技研發、文化旅游和總部經濟6大千億級產業集群,重點提升氫能、大健康、智能網聯汽車3條產業鏈發展水平,到2025年,先進制造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生產性服務業總收入超過1500億元,成為西安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極。當前,西咸新區按照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出臺了23條穩經濟保增長政策措施,全力穩經濟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
構建向西開放重要樞紐 推進對外開放水平提升
圍繞做強樞紐、暢通通道、搭建平臺,積極彌補對外開放不足短板。樞紐方面,服務好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推進西安國際航空樞紐、西安全球性郵政快遞樞紐和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三樞紐”建設。通道方面,持續優化提升航線網絡,到2025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航線達到150條,全貨運航線通航城市達到40個。平臺方面,深化中俄絲路創新產業園“一園兩地”建設模式,建設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基地等“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平臺;建設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西咸片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形成西咸特色對外開放平臺體系。
大力彌補公共服務短板 推進人民生活福祉提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辦好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實事。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提升就業容量和質量,到2025年,累計新增就業10萬人以上;提升教育事業發展質量,到2025年,新建中小學幼兒園60所左右,義務教育基本達到優質均衡,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0%以上;完善西咸新區醫療衛生體系,推進公共衛生管理中心建設,建成陜西省人民醫院西咸院區等三級綜合醫院7家以上;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持續保持新區公眾安全感和滿意度處于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