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年來,依靠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產業優勢,陜西鈦加工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然而在該領域,打磨作為一道關鍵工序,長期依賴人工操作,不僅工作環境充滿高粉塵、高噪音和強火花,還伴隨出品率不穩定、報廢率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規模化發展。
如今,這些困擾行業發展的痛點問題迎來突破,陜西信達合瑞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鈦打磨機器人,通過對打磨工藝參數的深度學習、積累、迭代,結合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從機械結構系統、檢測系統到控制系統的全套創新。該設備基本可以實現替代人工檢測和人工打磨的功能,既保留人工打磨的精細度,又具備機器打磨的高效率,推動鈦材加工邁向自動化、數字化新階段。

信達合瑞創始人王娟平介紹,目前國內約90%左右的打磨工序依靠人工完成,產品質量難以穩定控制。部分使用半自動化打磨設備加工的產品缺乏檢測功能,材料消耗率高,無法滿足軍工、航空等領域對鈦產品加工的精密要求。“這款打磨機器人,在保證打磨強度和剛度的條件下,可以實現無死角、全方位打磨工藝;同時機器還能自適應隨時修正磨具的打磨姿態,解決打磨的剛度和自適應性的平衡。”產品除了具備精準的力控感應系統,能夠自適應鈦材復雜表面,還集成了智能視覺檢測技術,可自動識別產品表面裂紋等缺陷,實現“參數可調,按需打磨”。
從人工到機器,這款機器人不僅大幅提升鈦產品加工的生產效率,更保障了產品一致性與穩定性,新的產品應用前景廣闊,未來還可延伸至其他有色金屬加工領域,預計在3C、五金、醫療器材、汽車零部件、小家電、玻璃行業等大部分制造業,個性化打磨機器人產品都將迎來龐大的市場需求。
除了企業創始人,王娟平還有另一重身份——寶雞文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2021年,在秦創原“三項改革”機制推動下,她帶領團隊入駐秦創原并成立公司,實現“鈦原材料打磨機器人”項目的科技成果轉化。團隊充分發揮高校學科優勢,從理論到實踐經過多次聯設和聯調,最終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系統和控制平臺,完成從理論創新到產品落地的跨越。
信達合瑞的成長離不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政策支持和創新生態培育。“入駐能源金貿區以來,秦創原在人才支持、資源對接和企業服務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助力。”王娟平介紹,西咸新區面向高科技企業的研發獎補有效降低了企業創業成本,秦創原為企業打通渠道爭取金融機構的純信用貸款,緩解了部分資金短缺問題,能源金貿區業務部門主動上門服務,提供政策解讀和項目人才申報指導,幫助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目前鈦打磨機器人已經迭代完成了二代機整體設計和制造,正在進行二代機的中試和小批量試生產。未來,公司還計劃建設鈦打磨機器人共享工廠,推動智能化解決方案在鈦加工行業全面落地。
下一步,能源金貿區將繼續通過政策賦能、資源整合,為企業提供從孵化到騰飛的沃土,依托秦創原平臺的創新優勢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為園區高端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貢獻力量。